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東德與西德

復活節去了萊茵河許多城堡玩回來之後,突然很想看書,翻了家裡一本舊書,它是東西德剛統一之後改編的書─【新德國】,剛出版的時後已經是二十年前 了。看了其中一篇覺得很有感觸……。心中很多的疑惑在上面都有了答案,裡面就有好多的重點,許多的路都是別人走過的……。記得兩德統一的時後我還是國小三 年級的小學生哩,坐在教室裡面聽到這個消息的,當時還不懂那是什麼……。轉眼間……。從中大概可以看到要形成一個稍微像樣點的烏托邦……人民是需要怎樣的 特性條件……。看了以後更是覺得台灣的體制當中有許多地方很像共產黨體制,真是一點也沒錯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New Germany (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Page78~80

『全 世界的人都沒有料到會有這麼一天,激動的淚水、歡呼的群眾及陌生人在大街上彼此擁抱。1989年十一月九日晚上,柏林圍牆倒塌了,意識型態也垮了。這些別 名為「匈奴人」(Huns)、「條頓人」(Teutons) 、「克勞特人」(Krauts)的德國人是怎麼了?國家統一會沖昏了頭嗎?

事實證明情況不如大家擔心的那麼糟糕。
東西德統一所引起的激動,並沒有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德國的國旗飄揚,代表著人民渴望統一的心意,而不是德國優越意識的大沙文主義。

雖 然統一後的德國,不論是疆域或國力,都足以對鄰國形成威脅,但是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那種民族優越意識,卻未再浮現出來。不論是東德,還是西德,和平主義似 乎都已成為主流思想。這次東德的革命,完完全全是一次和平革命。示威的人羣沒有拿起石頭,也沒有奪取武器。政府雖然再三威嚇,終究沒有對人民動用武力。在 西德,過去十年來,和平運動比冷戰更得人心。在學校裡實施軍事訓練的建議,沒有受到任何支持而失敗,戰爭玩具不受歡迎,市面上也很難買到,就連漫畫也不含種族偏見及好戰的訊息。美國、英國和法國的政府甚至擔心西德的軍力,在國防上不足以自衛。

「德國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人?這個民族的特性又是什麼?長久以來,巴伐利亞人(Bavarian)和普魯士人(Prussian)便代表了德國境內不同地區的各種民族特性。事實上,普魯士已經是歷史名詞了,但是地域成見仍盛行不衰。
在 一般人心目中,巴伐利亞人身穿皮褲頭戴羚羊帽,大杯大杯地喝著冰啤酒。士瓦本人(Swabian)自己蓋小木屋,車庫裡停放著一輛保養良好的白色賓士轎 車。魯爾區人(Ruhrgebiet)用煤炭生火,屋頂上養著信鴿。下薩克森(Saxony)的農夫養牛,喝著小杯的礦泉水。

俗話說得好:「一個德國人是哲學家,三個德國人就是俱樂部了。」此話一點都不假。每個德國人都是某種俱樂部的會員,從運動、社區服務、民俗、純種動物培育、園藝、收集郵票、保齡球或儲蓄互助會不一而是。他們忙著選舉管理委員會、代言人和會計。他們不分黨派,不分宗教信仰,不以營利為目的,完全只是志趣相投而組織起來。
這些社會團體成為德國人民凝聚的力量。

當然,這並不包括了統一以前的東德人。東德共產黨組成的政府,不鼓勵人民組織社團。自發性、自主權和志願參與的社會活動,都不受到鼓勵。

但 是事實上,東、西德不同的社會,仍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1970年代時,兩邊都經歷了活躍的民運。巴伐利亞人反對在慕尼黑(Munich)的埃爾丁 (Erding)興建飛機場,也反對在瓦克斯多夫(Wackersdorf)建立核能廢料處理廠,農人示威,反對賓士汽車公司在巴克斯貝格 (Boxberg)設立試車場,煤礦工人阻止了魯爾區新建公路的工程。

在舊日的東德,任何獨立的社團都受到政府當局懷疑。在西德,民間團體與自助團體無處不在從核能電廠、公路到育兒中心的興建,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紛爭,都有自助會。在東德,「自助」是奇怪的觀念,因為東德的政府相信,政府照顧人民,人民應該不需要自助。在共產主義社會之中,只有大團體存在的空間,才有小團體存在的空間,而個人的自由更是有限了。

心 理學家漢斯─約阿希姆‧馬氏(Hans-Joachim Maaz)因為工作的關係,十分了解東德人的心態。過去十年來,馬氏負責主持哈雷市(Halle)的基督教社會福利中心。他曾經治療了五千名無法適應東德 生活的病患。他的著作《情緒障礙》(Gefühlsstau)一書,便仔細分析了缺乏人性的東德系統,對人民的心理傷害。東德政府體系如何抑制了所有的人類動機,進一步抑制了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過去的四十五年中,德國人受到東、西德不同政體的影響,遠甚於不同族裔背景的影響。東德人和西德人在心態上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心態上的差異,是德國統一後,即將面對的問題之一。

西德人努力工作,拼了老命地追求事業上的成功。東德人則靠著「服從」往上爬,很少人能躲得過東德政體帶來的傷害,政府不斷地要求人民宣誓效忠,虛偽成了生存的條件,樣板教條取代了真理與事實,人們失去了獨力思考和主動積極的態度。馬氏認為,這些心態與行為模式已經成為東德人民的第二天性,難以改變了。

反觀在西德,1960年代發生了反權威的暴動之後,獨立性、創造力和自發性的責任感成為現代教育的目標許多父母對傳統幼稚園心生不滿,自己組織起來,開設具有新思想的幼稚園。這些新式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也逐漸影響了舊有的傳統教學。

東德則大為不同,所有的機關、學校與幼稚園都受到管制與壓抑,甚至連家庭也不能倖免。虛偽、欺騙與不誠實是教育的一部份,許多人覺得自己童年時,受到太多壓抑,沒有人了解他、接受他。如此一來,東德政府便成功地培養出了一群軟弱而倚賴的人民,這樣的人民,便比較不會反抗他們的政府。

雖 然以西方標準來看,情況並不樂觀,但是我們卻不能小看了東德人民。我們不能像東德政府一樣,低估了人民的力量。東德缺乏自由,缺乏樂趣的生活,在維持了數 十年後,仍免不了垮台。政府對人民的苛刻批評與壓制,似乎一夕之間被化為烏有。當人們高喊:「我們是人民!」的時後,他們明白地、成功地顯示了長久壓抑下 來的信心─新生的信心。

很明顯地,東西德在各自不同世界中都是極為成功的。在西方國家之中,西德是最強的外貿國家。社會主 義國家之中,東德的經濟力量最強大,人民的物質生活水準最高。是什麼民族特性使德國人如此成功?德國民族的美德是勤奮、守時、誠實、一絲不茍。這些美德被 人當作「次要美德」,因為這可使人向善,也可以使人作惡。最主要的德國美德則是「徹底」。德國人完全忍受不了隨隨便便的工作。他要秩序,他要結構,他絕對無法忍受地中海國家那種富有創意與藝術性的亂七八糟,紛亂簡直就是罪惡。清教徒式的工作信念在東、西德都深植人心,德國人受不了做到一半,沒有完成的工作,或是做得半調子,或是做得不夠仔細,或是沒有準時完成……。他們不分男女老幼都痛恨缺乏效率的狀況,整個社會、都給人一種精準的機械感。彈性的人生哲學、禪道與差不多主義,都是不容易被德國人理解或接受的。

即 使是那些厭倦了這種人生的德國人,也無法徹底改變自己。他們受夠了城市裡的噪音和空氣污染,他們盼望著有小農場,過著一種遠離中產階級的新生活,在大自然 的懷抱中體會心靈的美。然而,關心環境生態保護的人組織了各種社團,合作公社因為輪值洗碗的瑣事而吵翻了,許多人忙著爭執做事的方法,而忘了原來要做的 事。很久以前,善於嘲笑別人的列寧(Lenin)就曾經說過:「德國人想要搞革命的時後,他們會先去買張演講票。」這句話,對於德國人的注重方法、組織與效率,做了最好的註解。

不 過,即使是最保守的德國人,偶而也非得輕鬆一下不可。德國人每年都會有一次外出旅遊渡假。正如英國人所說的:「家就是我的城堡。」,德國人喜歡跑到大西洋 的大加那利島(Gran Canaria)上去築沙堡而引以為樂。在德國,威悉人(Wessi)喜歡到他的小木屋去,渡過時光。

德文中的「舒適」一辭,已不再是指橡木牆壁和布穀鳥掛鐘了,「舒適」意味著與大自然親近,播種、種菜、看著花木成長、收成、翻土、抓蟲子、吃著新鮮的蔬菜……。夏天的渡假小木屋,是老祖父養小白兔,年輕的孫子嘗試初戀的地方。在這裡,德國社會的步伐,可以慢下來了。

根 據德國民間傳統,每個花園中都充滿了小精靈,這些小精靈整天勤奮地工作著,使花草樹木更茂盛美麗,到底這些小精靈也是德國人嘛!不管是東德,還是西德。有 時後,這些小精靈也玩玩吉他、烤個肉,但是花園裡的小精靈,向來不拿武器,不論在東德或西德,小精靈都不會使用武力,現代的花園小精靈崇尚和平共存。
東、西德的人民,雖然有其文化差異,但是本質上仍是大同小異。自從柏林圍牆垮了以後,情況越來越明顯,德國人有足夠的共識,一起迎接他們光明的未來。』

ISBN:957-632-17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