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是轉載民國八十一年初版的《新德國》中的一小段。
這是一本二十年前德國人編撰的書。
想要轉載這篇的動機是:
最近地方小報上面說:
家附近的內卡河有某小工廠遭到民間團體檢舉而被罰及限期改善~
原因是工廠排放出的水使得河流水溫上升1度C。
先前我曾提到電視節目上曾報導,許多民間環保團體會使用雷射偵測水溫~
照這樣看來是如同電視上說的一樣,是真的有在監督 ^^
光是這個水溫上升1度,可能就會讓某些魚死掉或是不來了……。
除了廢核議題外,當地的小型火力發電廠還必需做許多減少碳排量的事情,包括市民飲水、電動代步車、電動摩托車等造福當地的事。
這讓我又想到以下這篇文章,是他們20年前就在做的事……。
今天還能夠看到這樣的風景,是前人用心經營出來的啊!
要毀滅一樣東西是有多簡單,但是成就一樣小事情還真是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 國的林木從1980年代起,便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遭受很大的破壞,眼看著大片青蔥翠綠的林地要繼續無止盡地被破壞下去,人們這才警覺到事態的嚴重,各方這時 才開始討論這個重要的問題,甚至當成一個政治議題來辯論。森林對很多德國人來說,和他們的生命有一種臍帶相連的神秘關係。森林不僅是國家的歲入來源,也不 只是供人休閒娛樂的地方,更不只是因為生態平衡的需求而要保護。
德國森林佔所有陸地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儘管德國工業化已有 一百多年以上的歷史,德國森林也倖存了下來,但有增無減的污染,真不知道這片森林還能撐多久。這些污染是在林相遭到明顯破壞後,才被發現。造成林木破壞的 因素,最主要的是空氣中充滿了工廠煙囪裡冒出來的「毒」煙,加上成千上萬的汽車機車、卡車排氣管排出來的廢氣,數十年來這兩種污染源殘害樹葉和針葉的生長 至鉅。而曾經是林木生命來源之一的雨水,後來卻成為破壞林木的第一號殺手,因為這些雨水不再是單純的雨,而是致命的酸雨。
起 先,德國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耗資多達百萬馬克,想要查明,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叢樹林、白楊樹林、山毛櫸樹林,還有德國國樹--------橡樹林,遭到這樣 嚴重的傷害?可是這些樹對政府這樣的眷愛好像不怎麼領情,仍然病厭厭,有些甚至回生乏術,所以到1980年代末期,當時西德境內有一半以上的樹林或者枯萎 而死,或者病得很厲害。
在東德領土內的樹林,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雖然那兒的氣候比較適合樹木生長,使得過去數年內這些樹 木得以休息生養,但是落葉性森林還是不斷受到摧殘,損害得非常嚴重。在黑林山(Black Forest)、拜恩林山(Bayern Forest) 、哈次山脈(Harz Mountains) 、菲希特爾山脈(Fichtel Mountains),以及厄爾士山脈(Erz Mountains)等標高較高的山區,樹木受損的程度大到幾乎是片甲不留,已經沒什麼可以拯救的。整片的林帶早已變成沒有樹木的大草原,而重新造林也不 是長久之計,而且絕對不會成功,因為土壤成份酸度太高的緣故。
西元1990年冬春之際,一陣陣的暴風襲捲中歐,德國當然也 受到波及,尤其德國南部的森林首當其衝,那些病弱的樹木,根本禁不起這樣的狂風摧殘,三二下都像火柴棒一樣,「啪」一聲就折斷了。有幾百萬顆的樹就這樣毀 於暴風之手。暴風與能造成如此大規模的災害,這在德國歷史上還是頭一遭。
德國政府於是致力於減少空氣污染,但到目前(這是 二十年前寫的)唯一看得出的成效是,徹底根除二氧化硫所造成的負荷,所有用煤的火力發電廠在煙囪上都要加上濾網,可是氧化氮的排放量和其它污染因子等卻都 沒有減低。有好多自用車都裝了觸煤轉換器,但是整體上對減少空氣污染卻沒有太大助益。因為馬路上奔馳的車輛,數目增加太多太快,抵消了原來可能有的效果。
到 目前為止(這是二十年前的德國人寫的),德國是西方工業化國家中,唯一沒有車速限制的國家,而德國的公路網又是如此地稠密,但是政客們礙於和汽車製造廠的 協議,仍然標舉「自由公民有駕車自由」的理由。所以任由污染繼續惡化,而一直拿不出具體的策略來拯救垂死的森林,人們也好像漸漸接受這個無奈的事實,坐視 樹木枯死、針葉變黃,以及山丘上濯濯童山的景象,彷彿這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
最近(這是二十年前的德國人寫的),德國政府 基於多次失敗的經驗而改變做法,不再追究肇因,轉而針對症狀來加以改善。舉例來說,他們決定在一些還有救的林區使用白堊,以對抗土壤中日漸提高的酸度,讓 造林多一些成功的可能性。或者採行一些比較新奇,也比較能成功的解決方法,像前東德就乾脆改種抗酸土的樹,不必再為土壤酸度再煩惱,這也不失為良策。
前西德則在1988年時,成立了第一個樹種銀行,為未來的德國森林育種,這些本土固有的樹木和灌木的種子被冷藏起來,期待將來有比較好的明天,能發芽茁壯。
民國八十一年初版的《新德國》p199
ISBN:957-632-172-7
這是一本二十年前德國人編撰的書。
想要轉載這篇的動機是:
最近地方小報上面說:
家附近的內卡河有某小工廠遭到民間團體檢舉而被罰及限期改善~
原因是工廠排放出的水使得河流水溫上升1度C。
先前我曾提到電視節目上曾報導,許多民間環保團體會使用雷射偵測水溫~
照這樣看來是如同電視上說的一樣,是真的有在監督 ^^
光是這個水溫上升1度,可能就會讓某些魚死掉或是不來了……。
除了廢核議題外,當地的小型火力發電廠還必需做許多減少碳排量的事情,包括市民飲水、電動代步車、電動摩托車等造福當地的事。
這讓我又想到以下這篇文章,是他們20年前就在做的事……。
今天還能夠看到這樣的風景,是前人用心經營出來的啊!
要毀滅一樣東西是有多簡單,但是成就一樣小事情還真是難!
![]() |
這張照片是在一個斜坡彎延的輕結構便橋上..
由上往下照..
竟可以一顆樹當做主角 圍繞著樹蓋橋 不是砍掉他~ 而是盡量保存它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 國的林木從1980年代起,便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遭受很大的破壞,眼看著大片青蔥翠綠的林地要繼續無止盡地被破壞下去,人們這才警覺到事態的嚴重,各方這時 才開始討論這個重要的問題,甚至當成一個政治議題來辯論。森林對很多德國人來說,和他們的生命有一種臍帶相連的神秘關係。森林不僅是國家的歲入來源,也不 只是供人休閒娛樂的地方,更不只是因為生態平衡的需求而要保護。
德國森林佔所有陸地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儘管德國工業化已有 一百多年以上的歷史,德國森林也倖存了下來,但有增無減的污染,真不知道這片森林還能撐多久。這些污染是在林相遭到明顯破壞後,才被發現。造成林木破壞的 因素,最主要的是空氣中充滿了工廠煙囪裡冒出來的「毒」煙,加上成千上萬的汽車機車、卡車排氣管排出來的廢氣,數十年來這兩種污染源殘害樹葉和針葉的生長 至鉅。而曾經是林木生命來源之一的雨水,後來卻成為破壞林木的第一號殺手,因為這些雨水不再是單純的雨,而是致命的酸雨。
起 先,德國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耗資多達百萬馬克,想要查明,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叢樹林、白楊樹林、山毛櫸樹林,還有德國國樹--------橡樹林,遭到這樣 嚴重的傷害?可是這些樹對政府這樣的眷愛好像不怎麼領情,仍然病厭厭,有些甚至回生乏術,所以到1980年代末期,當時西德境內有一半以上的樹林或者枯萎 而死,或者病得很厲害。
在東德領土內的樹林,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雖然那兒的氣候比較適合樹木生長,使得過去數年內這些樹 木得以休息生養,但是落葉性森林還是不斷受到摧殘,損害得非常嚴重。在黑林山(Black Forest)、拜恩林山(Bayern Forest) 、哈次山脈(Harz Mountains) 、菲希特爾山脈(Fichtel Mountains),以及厄爾士山脈(Erz Mountains)等標高較高的山區,樹木受損的程度大到幾乎是片甲不留,已經沒什麼可以拯救的。整片的林帶早已變成沒有樹木的大草原,而重新造林也不 是長久之計,而且絕對不會成功,因為土壤成份酸度太高的緣故。
西元1990年冬春之際,一陣陣的暴風襲捲中歐,德國當然也 受到波及,尤其德國南部的森林首當其衝,那些病弱的樹木,根本禁不起這樣的狂風摧殘,三二下都像火柴棒一樣,「啪」一聲就折斷了。有幾百萬顆的樹就這樣毀 於暴風之手。暴風與能造成如此大規模的災害,這在德國歷史上還是頭一遭。
德國政府於是致力於減少空氣污染,但到目前(這是 二十年前寫的)唯一看得出的成效是,徹底根除二氧化硫所造成的負荷,所有用煤的火力發電廠在煙囪上都要加上濾網,可是氧化氮的排放量和其它污染因子等卻都 沒有減低。有好多自用車都裝了觸煤轉換器,但是整體上對減少空氣污染卻沒有太大助益。因為馬路上奔馳的車輛,數目增加太多太快,抵消了原來可能有的效果。
到 目前為止(這是二十年前的德國人寫的),德國是西方工業化國家中,唯一沒有車速限制的國家,而德國的公路網又是如此地稠密,但是政客們礙於和汽車製造廠的 協議,仍然標舉「自由公民有駕車自由」的理由。所以任由污染繼續惡化,而一直拿不出具體的策略來拯救垂死的森林,人們也好像漸漸接受這個無奈的事實,坐視 樹木枯死、針葉變黃,以及山丘上濯濯童山的景象,彷彿這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
最近(這是二十年前的德國人寫的),德國政府 基於多次失敗的經驗而改變做法,不再追究肇因,轉而針對症狀來加以改善。舉例來說,他們決定在一些還有救的林區使用白堊,以對抗土壤中日漸提高的酸度,讓 造林多一些成功的可能性。或者採行一些比較新奇,也比較能成功的解決方法,像前東德就乾脆改種抗酸土的樹,不必再為土壤酸度再煩惱,這也不失為良策。
前西德則在1988年時,成立了第一個樹種銀行,為未來的德國森林育種,這些本土固有的樹木和灌木的種子被冷藏起來,期待將來有比較好的明天,能發芽茁壯。
民國八十一年初版的《新德國》p199
ISBN:957-632-172-7